标签归档:空间结构

空心钢管结构设计指南

摘自[空心管结构CIDECT设计指南简介——方敏勇, 郝际平]

在国际管结构发展与研究委员会和国际焊接学会管结构焊接接头分会的协调下,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空心管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 总共发行了八本设计指南, 用以帮助管结构研究和设计人员学习和应用. 现对八本CIDECT设计指南进行简单介绍.

1 CIDECT 设计指南1: 圆管( CHS) 节点的静力强度设计指南
1.1 简介
该设计指南介绍了圆管( CHS) 相贯节点静力强度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 并阐述了各种影响圆管焊接接头及螺栓连接接头静力强度的因素. 为了供管结构设计过程容易理解, 还给出了具体的设计例子.
1.2 主要内容
a. 给出了腹杆和弦杆中承受轴向荷载作用时, 圆管平面T 型、Y 型、X 型和K 型焊接相贯节点的强度设计公式;
b. 给出了腹杆和弦杆中承受轴向荷载作用时, 圆管空间T 型、Y 型、X 型和K 型焊接相贯节点的强度设计公式;
c. 给出了腹杆承受平面内弯矩作用时, 圆管平面T 型、Y 型、X 型和K 型焊接相贯节点的强度设计公式;
d. 给出了腹杆承受扭矩时, 翼缘采用螺栓连接接头的设计方法;
e. 给出了平面桁架、空间桁架( 三角形桁架梁) 和具有螺栓连接接头的结构的设计实例.

2 CIDECT 设计指南2: 空心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1 简介
该设计指南介绍了管结构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及横向扭转屈曲方面的问题. 由于空心管截面形状及截面材料分布合理, 圆管及矩形管比开口截面表现出更好的受压性能. 当宽( 或径) 厚比在一定范围内时, 可以忽略空心管截面的局部屈曲. 此外, 对一般空心管截面, 不需验算其横向扭转失稳问题, 因为和同样的开口截面相比, 它们有很大的极惯性矩.
2.2 主要内容
a. 给出了横截面分类的定义;
b. 总结了圆管和矩形管截面分类时, 对径厚比( d/ t ) 或宽厚比( h/ t )的限值;
c. 给出了多条柱曲线, 对冷弯成型和热轧成型的空心管截面分别有不同的柱曲线;
d. 给出了可以不验算弯扭失稳的矩形管截面梁长与截面高度比的限值;
e. 给出了受压弯联合作用下的管结构梁-柱的设计公式;
f. 给出了由于局部屈曲引起的第4 类矩形管截面的有效几何特性;
g . 给出了矩形管柱以及矩形管梁- 柱的设计实例.

3 CIDECT 设计指南3: 矩形管( RHS) 节点的静力强度设计指南
3.1 简介
该设计指南介绍了方管及矩形管结构中各种单平面与空间焊接相贯节点和螺栓连接接头的静力强度标准, 重点阐述了影响静力强度的控制参数. 在简化分析模型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给出了半经验极限状态设计建议公式, 还附有相应的设计图表.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 还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实例.
3.2 主要内容
a. 给出了腹杆和弦杆中承受轴向荷载作用时, 平面矩形管T 型、Y 型、X 型及K 型节点的设计强度公式;
b. 给出了有加劲板和有混凝土填充的加强型节点的设计强度公式;
c. 给出了腹杆承受平面内弯矩作用时, 平面矩形管T 型、X 型及L 型节点的设计强度公式;
d. 给出了矩形管法兰盘螺栓连接接头及节点板连接接头的设计实例;
e. 给出了平面矩形管桁架及矩形管螺栓连接接头的设计实例.

4 CIDECT 设计指南4: 空心管柱的防火设计指南
4.1 简介
该设计指南介绍了空心管结构柱的防火措施. 空心管柱的一个主要优点是通过一些方法, 比如管内填充水或混凝土来防火, 而不是用防火涂料. 管内填充水或混凝土来防火不仅可以得到更大的使用空间, 而且可以使整个建筑的外观更纤细.
4.2 主要内容
a. 解释了一些概念, 比如耐火性能、标准防火曲线、柱子耐火性能影响因素( 例如荷载等级、横截面形状和尺寸) , 耐火等级( 例如R30, R60, R90, R120) 以及性能评估等级( 设计表格及图表、简便计算方
法和一般计算步骤) 等等;
b. 方管柱耐火性能的设计, 其主要取决于三个参数: 耐火要求, 表面形状系数及绝热材料的厚度. 表面形状系数定义为构件单位长度的外露表面积与构件单位长度体积的比值, 并给出了3 个例子;
c. 方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设计采用查表法或简化计算方法. 耐火性能根据利用程度、最小横截面尺寸、钢筋数量以及钢筋位置, 可被划分为从R30~R180 之间的不同等级. 耐火性能也可以在简化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程序计算, 并给出了两个例子;
d. 对于用水填充的方管柱耐火性能的设计, 给出了估计加热每平方米柱子表面所需用水量的简化计算表格;
e. 给出了节点防火设计的一些建议.

5 CIDECT 设计指南5: 钢管混凝土柱的静力强度和抗震设计指南
5.1 简介
该设计指南用来指导房屋建筑及桥梁结构中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
5.2 主要内容
a. 给出了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向荷载、弯曲及压弯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截面承载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和设计图表;
b. 给出了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向荷载、弯曲及压弯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承载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和设计图表;
c. 给出了一些关于钢管混凝土柱的重要研究课题, 比如单轴对称钢管混凝土柱、预应力钢管柱、部分填充钢管混凝土柱及高强混凝土填充钢管混凝土柱的性能研究;
d. 给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 钢管混凝土柱性能的描述;
e. 给出了钢筋混凝土填充圆管柱及混凝土填充矩形钢管柱受偏心荷载作用的设计实例.

6 CIDECT 设计指南6: 空心管结构在机械中的应用设计指南
6.1 主要内容
该设计指南旨在给机械工程师、设计人员和机械制造人员建议一种从机械、建筑、结构以及造价方面来说, 都比开口截面性能良好的截面形式. 该指南不仅提供了关于制造、安装和施工方面的讨论, 而且还对静力强度计算和疲劳强度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给出了许多不同领域的设计实例, 以帮助读者理解空心管结构的应用.
6.2 重点内容
总结了空心钢管在以下不同领域的应用: 交通运输、飞行器维修设备、农业和林业、起重机和提升设备、娱乐场所、储藏设备、传输系统、海洋平台, 工业厂房; 总结了各种制造技术: 构件端部处理技术( 如火焰切割、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锯割以及腹杆端部的铣平) 、空心管结构的弯曲、焊接以及螺栓连接.

7 CIDECT 设计指南7: 空心管结构的制作、安装以及建造设计指南
7.1 主要内容
该设计指南介绍了空心管结构的制造、安装以及施工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是在建造一个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物时应该考虑的. 该设计指南旨在使建筑师、设计者和制造者对空心管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便能用其建造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物.
7.2 重点内容
a. 总结了空心钢管结构所用钢材等级和尺寸容许误差;
b. 总结了空心钢管结构的制造方法, 包括切割、铣平、弯曲、钻孔、钻眼、焊接、螺栓连接以及铸造.
c. 总结了空心管结构中的次构件, 比如梁、桁架、拱梁、钢管柱、钢管混凝土柱、空间结构和连接接头( 梁- 柱接头、柱—桁架接头、端头—端头接头、隅撑节点、檩条) ;
d. 给出了空心管结构安装的一般步骤, 重点介绍了拼装台设计、工作空间、材料存放、加工器械和加工技术等等;
e. 给出了空心管结构施工方面的一些建议;
f . 总结了空心管结构防锈方面的一些方法, 比如涂防锈漆、喷涂、镀锌及密封.

8 CIDECT 设计指南8: 圆管及矩形管焊接相贯节点疲劳设计指南
8.1 简介
该设计指南主要介绍了热点应力法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 该方法被认为是最精确的疲劳设计方法之一, 因为它能考虑绝大多数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 该法使用基于大量参数的公式计算得出所谓的“热点应力”,然后根据疲劳-寿命曲线, 确定节点的疲劳寿命. 最后还简单介绍了确定疲劳寿命的另一种方法—— 分类法.
8.2 主要内容
a. 总结了确定焊接空心管结构相贯节点疲劳寿命的方法, 比如分类法、冲剪法、失效准则法、静力强度比较法、热点应力法及断裂力学方法;
b. 介绍了求解热点应力的方法; 给出了圆管平面T 型、Y 型、X 型、K 型节点及空间圆管XX 型、KK 型节点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公式及表格;
c. 给出了矩形管平面T 型、Y 型、X 型、K 型节点及空间矩形管XX 型、KK 型节点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公式及表格;
d. 给出了圆管K 型节点、KK 型节点, 矩形管T 型节点、K 型节点及KK 型节点疲劳计算实例;
e . 给出了一些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确定应力集中系数( SCF) 的建议.

文档查看下载
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禁止转载。
由于涉及著作版权,仅提供私密共享,有需要的请邮件联系本人

CIDECT Design Guide

Design Guide Title
DG1 Circular Hollow Section (CHS) Joins under Predominantly Static Loading
DG2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Hollow Section
DG3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 (RHS) Joints under Predominantly Static Loading
DG4 Structural Hollow Section Columns Exposed to Fire
DG5 Concrete Filled Hollow Section Columns under Static and Seismic Loading
DG6 Structural Hollow Sections in Mechanical Applications
DG7 Fabrication, Assembly and Erection of Hollow Section Structures
DG8 Circular and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 Welded Joints under Fatigue Loading
DG9 Structural Hollow Section Column Connections

空间结构形态学的研究现状

© Written by J.Y. WANG

目前国内的空间结构形态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的形态学研究也才从20世纪末才有所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形态学的研究基础,仅仅是从内容上对空间结构形态学的一些方面作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在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也较少。本文从结构外形和结构内部拓扑关系的构思两方面按所使用的方法对当前空间结构形态学的研究发展和现状做一个大致的归类和总结。

许多建筑学家和结构学家为了寻求合理的结构形态,探索和尝试了很多方法。目前结构形态的构思主要有:几何生成法、物理生成法、数值生成方法和仿生学方法等。

几何生成方法

几何生成法是构造曲面的最基本方法(如图1-6所示)。根据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可大致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对曲线进行平移、缩放、旋转等操作,进而生成一系列相对规则的曲面;2)直纹曲面,使相同长度的直线段通过已知导线从而生成曲面;3)解析曲面,即有数学解析表达式的曲面;4)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即以B样条函数插值的方式得到曲面,与前面几种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生成任意曲面形式,因而在自由曲面形态研究中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与曲面的创建同等重要的是对于曲面的切割、组合等基本操作,它可以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形态。其中图1-7为某火车站的成形过程,该曲面采用了大小两个圆环进行切割得到,著名的奥运场馆“鸟巢”的成形也是采用了类似的曲面生成技术。图1-8演示了如何通过几个相连球的切面来构造自由曲面。

 

图1-6 曲面的几何生成方法

现在的几何曲面创构趋势是脱离简单的几何曲面形式向更自由的形态发展。如组合圆弧旋转曲面的切割(大馆树海穹顶),平移曲面(柏林动物园河马馆,1997年)等。在理论方面,2004年美国的Edgar Stach介绍了自1838年Henry Moseley开始研究贝类形态以来继随后的Thompson, Raup, Cortie, Dawkins等研究其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2004年德国的James Glymph, Dennis Shelden, Cristiano, Judith Mussel, Hans Schober等系统的总结了表面平移法。

  a) 几何原型                           b) 建筑鸟瞰图                         c) 建筑内景

图1-7 曲面切割实例

 

图1-8 曲面的组合实例

物理生成方法

物理生成方法是借助力学原理来生成曲面即由平衡形状与力流、或者由形态抵抗而联想到的形与力的结合形态。相对于几何生成法,这种方法更注重了曲面的力学合理性。根据现有文献可总结为以下几类(如图1-9所示):

 

自由曲面建模的物理方法

1.悬挂索网法:通过在无初始预张力的索网上面施加自重荷载后固定成型得到。

2.气泡膜法:通过薄膜的势能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会达到最小值而形成极小曲面的方法;

3.充气膜法:通过对膜施加内压而生成曲面;

4.预应力索网法:对索网结构施加预应力,并通过找形的方法形成初始几何形状。

5.其他力学方法。

数值生成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形态的数值生成成为可能。其中应用到工程实际的改进进化论方法和高度调整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进进化论方法就是模仿自然界进化现象,根据Mises应力等值线(面)对结构进行“保留、淘汰、补充”等操作,使之逐步演变成应力均匀的结构。图1-10所示为该方法的工程实例。高度调整法是根据应变能对曲面形状变化的敏感程度,不断调整曲面上各点的高度,最终得到一个应变能最小的合理曲面形态。图1-11为该方法的工程实例。

 
图1-10 卡塔尔教育城会展中心(注:250.0 m长×30.0 m宽×20.0 m高,两支承点间的距离为100m。)
 
图1-11 日本福冈市中央公园中心设施

仿生生成方法

自然总是趋向于用最有效的方式来组织其内部结构。因此,自然界的各种构形就成为理想的建筑构思源泉。例如,如图1-12所示我们惊奇发现自然界中的冰川和贝壳面居然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相同的形态保持它们自身的稳定。仿生学的形态以自然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而模拟的形态。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提出模型,进行模拟。其研究程序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是对生物原型的研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的具体课题,将研究所得的生物资料予以简化,吸收对技术要求有益的内容,取消与生产技术要求无关的因素,得到一个生物模型;第二阶段是将生物模型提供的资料进行数学分析,并使其内在的联系抽象化,用数学的语言把生物模型“翻译”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学模型;最后数学模型制造出可在工程技术上进行实验的实物模型。

  a) 冰川                                          b) 贝壳
 图1-12 自然界中的贝壳形

但无论是哪类形态构思,若想在钢筋混凝土及薄膜材料之外创造出此种曲面,其构成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不管是预制法,还是金属线材,都要求在单元的集成与网格的分割仔细研究即空间网格结构的拓扑结构。最近的网格设计趋势是脱离简单的网格形式向更自由的、更多样发展(如图13所示)。例如最近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网格是由气泡阵列理论经12面体和14面体填充空间后用平面切割构成的网格形式;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在主框架确定后随机附以编织物线条构成的网格形式。在理论方面,1997年美国的J. Fonseca提出了由力线确定传力路径的思想。2004年美国的Edgar Stach从生物界的形态优化角度阐述了基于气泡理论的自然界的自增生结构。2004年丹麦的T. Wester从自然界图像观察中提出的基于机动分析的几何构成网格设计概念,阐述了点、线、面空间关系及其对偶准则,解释了七十年代中期Roger Penrose发现的二维Penrose图及八十年代中期Dan Schechtman发现的三维的Penrose图。2006年以色列的Michael BURT进一步阐述了其1966年提出的由周期多孔曲面和周期多孔多面体生成网格的概念,以及十九和二十世纪相关数学界对此问题的进展[19]

 

图1-13 新颖的空间网格结构拓扑构造方法

空间结构形态学的研究内容

© Written by J.Y. WANG

​写在前面的话

什么是美的?

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形成的。而自然界的这些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是符合物理规则的,简单的说是受力合理的。那么经过世代遗传必然在大多数正常人类心中所认为的美,也应是在力学上合理。

这就可以产生一个推论,虽然结构合理的建筑不一定是美的,但一个优美的建筑必然应是结构合理的。结构合理是建筑优美的必要条件。

而当今的建筑师,有些严重偏离了这一基本美学规律,奇奇怪怪、哗众取宠者屡见不鲜。建议在建筑师培养中加强结构和力学相关方面的教育。


英国动物学家汤普森有一句名言“形是力的图解”,这句话恰恰体现了形态学的本质,即形态学认为自然界中的物体的形与其内部的结构之间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因此,结构的外部形式、内部构造和功能三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形态学就是研究各种形状与其内部结构之间关系的科学。按照结构形态学的观点,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应该能够表现出建筑物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是相当困难的,这主要源于现阶段设计步骤的不合理性,即建筑设计在先,结构设计在后。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由建筑设计所产生的曲面在力学性能上很可能是不合理的,而后结构工程师只能在这一不尽合理的几何形状基础上设计结构的受力构件,从而产生了最终建筑产品的不合理性。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来完成的,而不是平行进行,没有交集的机械创作。

                                          图1-5 结构形态学的研究内容
 

合理的结构形态应同时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1)丰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2)结构受力合理。一般来说,一个结构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力分布模式是否合理,为评价结构的合理性,需要引入了结构形态的概念。如前所述,“结构形态”应包括两方面基本内容:第一是结构的 “形”,其次是结构的“态”。结构的“形”是指包括结构的几何外形、杆件的布置方式、以及构件尺寸等结构的外在特征;结构的“态”是指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状态,是结构的内在反应。具有特定几何外形的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其内力分布状态是一定的;而已知一个特定的内力分布状态却不能确定唯一的建筑几何外形。因此,对结构形态的研究是评价结构好与坏的基本参数,一个合理的建筑几何外形才能对应有一个较优的受力状态。

对于结构形态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几何外形的创建与优化,这一层面主要研究结构的整体几何外形;2)杆件布置关系的创建与优化,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以何种方式布置杆件更为合理的问题;3)杆件截面的确定与优化。从现有研究来看,第三层面的研究已经大范围的开展,而第一、二层面的内容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空间结构形态学的发展

© Written by J.Y. WANG

结构形态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建筑形状与结构受力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二者的协调统一。空间结构形式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往往凭借其合理形体来实现结构的高效率,因此形态学研究对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结构形态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的探索与实践

      a) 拱桥                       b) 穹顶                         c) 悬索桥                   d) 帐篷

图1-1 早期探索和实践的合理结构形态

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和创造了许多合理的结构(建筑)形式。如拱桥、穹顶、悬索桥、帐篷等。

2、有意识的结构形态学研究活动

在空间结构发展早期,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候,物理方法的应用较多,这一时期结构形态学进入了一个有意识的研究阶段。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方法是由西班牙建筑师A.Gaudi在20世纪初提出的“逆吊实验方法”,并利用其设计了一些砖石结构的教堂建筑(巴塞罗那的萨哥拉达·伐米利亚大教堂,如图1-2a所示).

   
a) 伐米丽亚大教堂 b) 戴丁根加油站
图1-2 逆吊实验法及其实践

瑞士工程师H.Isler于上世纪60、70年代,继承发展了“逆吊实验方法”设计了许多混凝土薄壳结构。图1-2b所示的戴丁根加油站即为逆吊实验法的一个工程实例。其成形过程为,对一个无初始张力的索网结构上加入石膏等易凝结的材料,在材料自重作用下结构只受到拉力的作用,待材料凝固后将整个结构翻转,此时结构在自重荷载作用下即为一个纯粹的受压结构。

虽然利用“逆吊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曲面结构形态只存在面内压应力均匀分布的凸型形状,但它突破了从传统的几何形状范围内选择的做法,实现了根据设计条件求出合理曲面结构形态的设计。

   
a) 短程线穹顶和张拉整体结构 b) 肥皂膜试验确定索膜结构
 
c) 表面平移法工程实例
图1-3 结构形态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

同样在这一阶段结构形态学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得成果。上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发明家B.Fuller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短程线穹顶和张拉整体的思想,如图1-3a所示。而60、70年代时德国建筑师F.Otto 利用肥皂膜试验,解决了索膜结构的初始形态确定问题,如图1-3b所示。进入80、90年代时德国工程师J.Schlaich利用几何平移和缩放的方法,设计了许多自由曲面轻型结构,如图1-3c所示。

3、将分析方法引入结构形态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谷教授采用 “广义逆矩阵”理论解决了悬索结构等形状不稳定结构的初始形态确定问题(如图1-4)。90年代半谷教授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结构形态创构概念——针对具体工程,利用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约束条件,寻求建筑物的多种 “良好形状”。

 
图1-4 悬垂型形状确定的广义逆矩阵法

最近在国际上结构形态创构方法的理论研究开展得比较活跃,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届的重视。目前提出的理论方法有“均匀化方法”、“Bubllf法”、“成长变形法”、“适应成长法”、“渐进法(ESO)”、“遗传算法(GA)”、“悬垂型壳体形状决定法”、“以应力分布为目标函数的曲面形状创构法”等,这些方法解决了不少特定类型问题。虽然理论上远未定型,得到的结构形状非常单调,尚不能应用到工程实际,但它开辟了利用理论方法求结构形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