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101kPa

关于101kPa

Welcome to WANG Jingye's world!

相见不如不见

源氏物语

记得最早读《源氏物语》还是在学生时代,当时觉得源氏物语馆的人物谈和平安时代风土以及和歌系列很不错,常去闲逛。可如今已觅不到该馆的踪迹了,把当时留存的两篇人物谈转来以聊己回味留念。可以说藤壶和夕颜以及六条是我印象最深的三人了,至于光源氏嘛,权当是当做劣根性的镜子吧。

以下转自:源氏物语馆

《源氏物语》人物谈——藤壶

藤壶应该是全书中除光源氏之外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全书中最美丽的女子,要说桐壶留给读者的仅仅是一个忧伤的模糊的“背影”,那么,藤壶作为是桐壶的“替身”,她仿佛是桐壶又转身向我们走来了,她的形象比桐壶清晰得多,她的忧伤亦比桐壶深重得多。

要说桐壶的悲剧在于她的身份的卑微,那么,藤壶长相酷似桐壶,如那位典侍说的那样,“具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更有着高贵无比的血统和封号,她本来是先帝的第四皇女(和桐壶帝或许是堂兄妹的关系?),而今又受到当今“圣上”的万般宠爱,本应开始如朝阳般快乐明媚的人生,可谁成想让她遇上了光源氏这一爱情“冤家”,从此后让她的人生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外表看来藤壶仪态万方,母仪天下,具有令世人敬仰的尊贵的地位,从公主,到女御(皇妃),直到皇太后,被尊为女院(待遇等同退位天皇),一路顺利,一生辉煌,受世人敬仰。但就因为她内心里隐藏着一个“乱伦”的秘密,她不得不背着这一沉重的“十字架”,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忧伤度日。一方面她要强颜欢笑,承欢当今“圣上”,恐怕一不小心惹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又要违心地断然拒绝光源氏的继续“索爱”,同时又怕完全得罪光源氏让孩子失去“后援人”,她为了自己所深爱的人所作出的忍耐、牺牲和抉择,真个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按伦常道德来说藤壶应该是有罪的,但读来却让人觉得藤壶是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十分令人同情的女子,她的一切“罪孽”都是可以原谅的,她的尊贵、隐忍、牺牲、决断,不得不令人叹服不已,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我认为紫式部在描写藤壶与光源氏的“乱伦”时也是有讳忌的,她没有像描写其他女子那样去正面描写,而是运用极其含蓄的侧面描写手法,着重突出光源氏的“崇拜”、“痴情”和“无厘头”,以及藤壶的痛苦、无助,矛盾的复杂心理和情状。

光源氏与葵姬结婚时只有十二岁“加冠”之年,他对藤壶的感情可以说是产生在婚姻之前。光源氏7岁开始启蒙读书时藤壶入宫,藤壶比他大5、6岁的样子,他们虽说是“继母子”的关系,但从年龄上讲更像是一对玩伴,桐壶帝像是他们的父辈。幼时光源氏就觉得这位酷似自己母亲的藤壶可亲可敬,在父亲的纵容下他可以常常亲近这位如其说是“母后”不如说更像“姐姐”的藤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感情是懵懵懂懂的,及至12岁“加冠”成婚之后,光源氏逐渐成熟懂得了男女之事,他们的“恋情”才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在第五章《紫儿》中先是说因为遇见“紫儿”就想起了他那暗恋的人儿藤壶,及至知道了紫儿原来就是藤壶的亲侄女,觉得更可亲了,便打定主意要收养紫儿,以代替心爱的人朝夕陪伴自己,可见源公子对藤壶是念念不忘的。趁藤壶出宫回三条院娘家休养之机,在王命妇的拉拢撮合下,发生了二次“幽会”,这次的“幽会”也只采取了略写,事后只说“此次幽会真同做梦一般,让他们好生凄楚!“藤壶回想以前那桩伤心之事,觉得抱恨终天,早已决心誓不再犯;岂料如今又遭此厄,思想起来,好不愁闷!”由此看来,他们的“罪错”不是第一次,后悔是后悔,终究又重犯!上次是何时发生的?这里一笔带过,书中并没细写。

源氏公子想道:“此人身上何以毫无半点缺陷呢?”他觉得这一点反而令人难以忍受了。虽然相逢,匆促之间岂能畅叙?惟愿永远同宿于暗夜之中。但春宵苦短,转瞬已近黎明。惜别伤离,真有“相见不如不见”之感。公子吟道:“相逢即别梦难继,但愿融身入梦中。”藤壶看见他饮泪吞声之状,深为感动,便答诗云:“纵使梦长终不醒,声名狼藉使人忧。”真个是“相见不如不见”,匆匆一别后,光源氏回到二条院私邸,终日卧床饮泣。藤壶也悲叹自己命苦,病势也愈发加重了。此时的他们尚年少,任爱火燃烧,不计后果,终于酿成“苦果”。

藤壶一病不起,觉得此次病状与往常不同,私下寻思:莫非是怀孕了?心中更觉烦闷,于是更加方寸缭乱。到了夏天,藤壶妃子更加不能起床了。她怀孕已有三个月,外表已可分明看出。皇上知道妃子怀孕,更加无限地怜爱她了。前来问讯的使者络绎不绝。这样以来,藤壶内心里的内疚、惶恐、忧愁越发深重,终日耽于沉思。伴随着藤壶的痛苦和惶恐,小皇子在母腹里孕育长成。等到出生后抱进宫来,桐壶帝倍感惊奇!如今相貌活脱是源公子生母再生的藤壶,竟然又产下五官酷似源氏公子的男婴,此时桐壶帝并没生疑,反将小皇子看作心肝宝贝一样。桐壶帝虽然浑然不知,然而他们二人内心的慌恐不言而喻!

某天,源氏照例到藤壶院参与管弦演奏,皇上抱着小皇子给源公子看,并感慨地说:“我有许多儿子,但只有你从小与我朝夕相处,跟这孩子一样。每次看到这孩子,我便想到你幼时的情景,这孩子实在很像你。难道孩子在婴儿时期都是同一个模样?”源氏听毕,面无血色,内心百感交集,几乎要落下泪来。藤壶在垂帘内听到这番话,也痛心泣血,全身冒出冷汗。是年七月,桐壶帝为了让小皇子成为新太子,便册立藤壶女御为皇后,由女御升级为皇后的藤壶,对源氏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为了压抑内心不可告人的苦恋,源氏只能再度云游,到处拈花弄柳,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

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光源氏二十四岁那年,上皇桐壶院驾崩。桐壶帝临死前,也许他心里明了,出于他的仁慈,他不仅带走了这个“秘密”,还向朱雀帝千叮咛万嘱咐,叫他务必要关照同父异母的弟弟源公子与小太子。另一方,隐居于三条私邸的藤壶,失去了仁慈的桐壶帝的保护,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知道朱雀帝母亲弘徽皇太后的厉害。她身为人母,为了保全小太子在朝廷内的地位,她必须抓住源公子这个“后援人”;可是,她又害怕源氏公子误解了他的意思,再次做出“傻事”,万一事情败露,他们三人都当有性命之虞无疑。

就在藤壶每天过得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之际,某天夜晚,源氏果然再度闯进藤壶房室来了。隔着屏风,光源氏细细倾诉自己难禁的相思之情。藤壶本来硬着心,不为所动,听着听着,竟然头晕目眩,心脏揪扭成一团,上气不接下气,似是得了急病,直至第二天下午才缓过气来。人声寂静后,躲避在暗处的源氏从里房悄悄走出来,蹑手蹑脚来到藤壶居室。一见藤壶,竟再度失去理智,扯住藤壶的衣裾。藤壶闻到源氏身上特有的衣香,大吃一惊,俯伏席上。源氏用力拉扯藤壶衣服。藤壶脱下外衣,想趁机脱身,无奈公子手中不但抓住衣裾,也握住藤壶那一头长发。藤壶只好哀求说:“请你饶了我吧!”此一句哀求的话将藤壶的柔弱、绝望的心情表现得无以复加,好不可怜!

源氏的“痴情”和“无厘头”不仅不是对她的爱,简直是在害她,差点把她吓死过去。然而,源氏依旧不知收敛,滔滔不绝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情。藤壶只是一昧地婉言拒绝。源公子见藤壶吓得一副半死不活的模样,最后也只得断念说:“你大概认为我怎么还有脸活在这世上吧?其实我也想干脆自杀了事,可是,我爱你这么深,即使死了,也消弭不了离情仇恨,这叫我怎么死得了呢?”回到二条院后,源氏心如死灰,这次不但不再给藤壶写信,也不进宫,更不去探望皇太子,整天闭门却扫,日夜悲叹,为了这一生的“苦恋”,甚至动了出家的念头。

另一方,藤壶更是过得坐卧不安,她暗自思忖:倘若源氏自此音信全无,对自己心生隔阂,皇太子的地位恐怕难保。如果接纳源氏的恋情,又恐酿成大祸。为了阻止源氏的胆大妄为,保全源氏的平安和太子顺利即位,藤壶思忖再三,终于落发遁入空门,伴着青灯度日。出家修行的藤壶于三十七岁那年得了重病,美丽的藤壶终于走完了她忧郁、痛苦的一生。临终前只与源氏隔着幕帘对话,托付源氏辅佐新帝(冷泉帝)事宜。源氏想起她以前的美貌和前情种种,心如刀割,其痛苦无以名状。

藤壶去世后,源氏看着二条院庭中的樱花,吟出“今岁应开墨色花”之句,以表他的悼念之情。他心中悲伤,又恐惹人耻笑,多日闭门不出,日日背人偷泣。就此,这位集高贵与遗憾于一身的藤壶皇后与世长辞,一支高居于枝头的美丽无比的“藤花”凄然凋谢,只留给世人一个充满“物哀”情绪的传奇的爱情故事。

《源氏物语》人物谈——光源氏

在光源氏诸多的风流案中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深刻。那是源氏对夕颜的侍女右近说的话:“我自己生性柔弱,没有决断,所以喜欢柔弱的人。”右近说:“公子喜欢这种性格,小姐正是最合适的人物,可惜短命而死”。这几句简短的对话透出两个信息。一是源氏自视自己是柔弱的人;二是他视那些柔弱的女性和自己是同类。源氏说自己柔弱有点出人意料,这话出现在书中第四回,当时的源氏才17岁,正是少年气盛之时,没有经受任何的人生磨难,大权在握的桐壶帝作为源氏的亲生父亲对他无限宠爱,源氏做事有恃无恐,哪来的柔弱感觉呢?原因书中没有明确地指明,但从情节中我们可以猜测。

首先,这应该是身处宫廷的源氏在目睹多次权利争斗时对自己性格不得已的定位。光源氏虽然长得可与日月同辉,世人称“光华公子”,但他的才华主要是在艺术领域,他的性格和外貌均有几分女性的柔弱和美丽,他很会与女人相处,但对其他事情兴趣不大。他在受到排挤时更是任情游乐,不问政事。即使后来曾一度大权在握,但他对权术的兴趣,对政治家所应该具有的残忍、果断、坚决等性格特征也不是完全具备。和同性在一起,男性的强悍和粗犷对他是一种压迫,头中将和兵部卿大人就曾经面对源氏的美貌,色情心动,但权力斗争不同于调情,他对自己性格中柔弱的部分是有充分感觉和清醒认识的。

其次,光源氏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追求和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男人的要求相悖,这种相悖无形中对源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他从不改悔,但心理还是有惭愧的。源氏每天忙于寻求幽会的机缘,非常辛苦地东钻西营,只要听说哪里有可能的美女,他都要派人打听,然后亲身前往。他不仅出入宫廷贵族之家,也不惜屈尊到市井贫民人家探望;对女孩子不论出身高低,一律平等看待。因为过去的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这使他闹出很多笑话,未摘花就是听人传说而错误地撞上的。对他的这种行为宫廷从上至下的态度是不屑的。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仆人都要发出讥笑,背后议论他无孔不入;父亲桐壶帝也因为六条妃子郑重地向源氏发出批评:“象你这样任情恣意,轻薄好色,势必遭受世人讥评。”说时脸色甚是不快,源氏也只有恭恭敬敬地听训的份。中国有“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的说法,日本当时作为深受中国影响的一个东方国家,对女人及情感在人生中的地位和比重的观念想来也不会相差很远,而源氏的做法当时显然是异类。

和同时代的男性相比,他对女人整体上有着一些怜香惜玉的感情,他一生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女人身上的,对于与他接触的女人都尽量善待,包括象华散里、未摘花等长相不漂亮的女人也在他的保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他在这方面是乐此不疲,心甘情愿的。从这方面说,紫式部是把他当作平安时代理想的男性贵族形象来写的。

但正是这个柔弱的人,身上同时有自身无法根除的矛盾和缺撼,这些矛盾和弱点纠集到一起,加上当时社会观念这一强大后盾的纵容,人性中尚存的丑恶常常在源氏身上显露出来。在比他更弱的女子面前,他强硬无礼,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比如他强迫空蝉,与胧月夜的第一次相遇也带有强暴的成分,尤其是对轩端荻的诱奸,紫式部用“浮薄少年的不良之心”加以感叹。他对自己和女人采用两套衡量标准。源氏自己受欲望趋使,却瞧不起听从肉体欲望和感情召唤的女人,对胧月夜时冷时热;自己偷东摸西,却不能忍受三公主的不贞。他无法调和自身欲望和理性的矛盾,即使面对真情,欲望仍然能驱使他无休止地从一个女人流到另一个女人那里。

关于男性的欲望,很多作家有过论述和描绘。由于它是人性中最隐秘且不可理喻的地方,一个隐藏在深深的水下的潜意识部分,很多作家把这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费力气思考的领域。写过《查太赖夫人的情人》的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说过这样的话“男人有着双重欲望,即浅显的和深远的,表面的、个人的、暂时的欲望和内在的、非个人的及久远的巨大欲望。一时的欲望很容易辨别,但别的,那些深层次的,则难以辨别。”他的话指明了这个领域的形态,是复杂而多层次的。我们这里暂且先采用他的深层次和浅层次的说法,然后我们从其他文学作品中就会找到很多在深层次和浅层次之间摇摆和挣扎的男人,看看源氏的深层和浅层欲望是什么呢?

对这种男人心态的研究,有的作家取得了比劳伦斯更接近本质的结论。最典型、最有深度的当属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那部小说里,我们看到渥伦斯基在得到安娜、表层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尚有的顽固且深藏心底的烦恼,即深层欲望不得满足时无法安宁的躁动情绪。在渥伦斯基那里,这种深层次的欲望表现为广阔的社会交际空间、来去无碍的自由感、被众人肯定的社会地位、显示自己不可缺少的能力和成就展示。安娜和渥伦斯基的不同在于,安娜的生活有了渥伦斯基就基本满足了,渥伦斯基的生活有了安娜还远远不够,用什么填充自己的一生,什么能使自己得到满足,两性生活欲望的差异是很大的。安娜的哭闹改变不了什么,如果她不能改变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托尔斯泰也正是这样写的。

在《源氏物语》这里,紫式部凭着女人本能的敏感天性在一千多年前也捕捉到了托尔斯泰所注意的两性差异问题。当然,光源氏和渥伦斯基是不同的两种男人。光源氏没有渥伦斯基的社会抱负和野心,这是两个人不同的地方。但他们更多的是本质的相同之处,光源式的问题也不在一时的欲望,他滥情的原因似乎也不是表层欲望的难以满足,他有妻有妾,情人无数,屡次表明男女之事没有情感不是好的。由于源氏只有在女人这里才能找到他的自尊、价值以及驾驭全局的主动感,他的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长久地与女人周旋,因此他的深层欲望表现为对女性美的贪得无厌的追求上。他把这当成一生的事业去作,而不是得到一个、两个女人就满足了,也不是得到爱情就满足了。源氏和他身边的女人的生活欲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正如渥伦斯基和安娜的不同一样。

一个男人如果把自己的深层欲望放在社会中去寻找满足,虽然可能摔得头破血流,随着成功的标杆不断升高而欲求无限,悲剧居多,但起码这种生活态度是受到社会主流的肯定和尊重的,如果有所成就就更能锦上添花。而一个男人把自己的精力和理想放在追求女性美上,想阅尽人间美色,就太离谱了。首先他是无法得到社会正统力量的肯定的;其次,女性美千差万别,无法穷尽,哪里有极致和尽头呢?再次,对于象光源氏这样的追求者来说,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最好的永远是得不到的那一个,这几乎是一种规律和定数,悲剧不发生他是不会停下来的;最后,就象吃了太多的美味造成味觉迟钝一样,经历的太多,即使遇到最适合自己的,麻木而迟钝的大脑也早已不知道珍惜了。因此,虽然源氏也曾屡次发誓,要守着紫姬这样一个人安心生活,虽然他在自己的行径面前有忏悔、有苦恼,但他的生活早已成为一种惯性,无法控制,离最初的幸福愿望越来越远了。

当紫姬黯然死去时,光源氏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及对自身生活的破坏,而此刻的他已经是52岁的人了,可能他也感到累了。书中写他53–60之间遁世在嵯峨院,大约死的时间也就是这个时期,隐遁的源氏也不再是世间的源氏了,人间的源氏一定要悲剧才能唤醒他,一定要等到生命之火快熄灭时才醒悟,从这个角度说,人的本性真是愚钝啊!也是从这个角度展开想,《源氏物语》可能部分地触及了人性中本质的东西。虽然紫式部在书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但我认为她并不逊色。好在今天的女性和男人一样,有更大的舞台空间可以起舞,爱情也变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在这样的世界里,理想的和更加合理的两性关系的出现也就不远了吧?

金刚经

《金刚经》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招行外汇期权的使用心得

© Written by J.Y. WANG

常用的简易策略

买入策略:
大涨:买入虚值看涨
小涨:买入实值看涨
大跌:买入虚值看跌
小跌:买入实值看跌
突破(跨式):双向买入

需要卖出配合的策略(无法使用):
不涨:卖出虚值看涨
不跌:卖出虚值看跌
盘涨(牛市价差):同向买低卖高
盘跌(熊市价差):同向卖高卖低
横盘(蝶式):同向买一份高、买一份低、卖出两份中间

持有标的物时的策略(无法使用):
备兑开仓(≈合成看跌):持有标的物,卖出虚值看涨
下跌保护(≈合成看涨):持有标的物,买入平值看跌
领口(≈合成牛市价差):持有标的物,买入平值看跌,卖出虚值看涨

一些小心得:

1、坚守风险纪律!!!

2、合约滚动上市,对于USD/JPY和GBP/USD只有两个月的合约,AUD/USD和EUR/USD有三个月的合约。一个月份只提供一种价格,且无法卖空期权,因此期权的策略大大受限。只能使用买入看涨/看跌期权,跨式期权有限的三种方式。由于条件的限制通常可以应对:大涨、大跌、小涨、小跌、突破这五种行情。而对于不涨、不跌、盘涨、盘跌、横盘的情况就只能放弃了。

3、招行本质属于做市商,同时提供买卖价,买卖价差就是手续费,一般0.12(记住招行有权随时随意变动点差,并且其有过这种臭名昭著的历史)。由于是单一做市商,没有竞争,所以基本上对于招行是具有完全优势的,其只要控制好delta和garmma中性即可基本稳赚。由于提供期权时间较短,对于购买的虚值期权是非常不利的。并且一个月份只提供一种价格,该价格往往有利于卖方。

4、特别一提的是当出现收敛三角形,或当市场持平等待美联储会议时跨式期权策略比较好用,当然前提是要有大突破。

5、所有策略有效的前提是,你对于市场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应在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时入场,不要频繁交易,不能随意盲目猜测(否则与赌博何异),并想好离场时机。

6、对于开仓后的善后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上下、前后滚动操作,因此只能采用止盈止损策略。特别一提的是,止损应根据行情的阻力支撑判断,尽量不要用权利金控制止损点。

7、不要购买仅剩一个月到期的虚值期权,时间价值会很快流失。

8、杠杆率计算:delta*(汇率*合约单位)/权利金。

9、了解基本面和技术分析,学习基本的期权定价及策略知识,如果一无所知请不要进入市场。

交易规则

1、交易合约的规格:

货币对 欧元/美元 英镑/美元 美元/日元 澳元/美元
标的金额(每份合约) 100欧元 100英镑 100美元 100澳元
看涨期权 看涨欧元 看跌美元 看涨英镑 看跌美元 看涨美元 看跌日元 看涨澳元 看跌美元
看跌期权 看跌欧元 看涨美元 看跌英镑 看涨美元 看跌美元 看涨日元 看跌澳元 看涨美元
类型 欧式期权(期权合约持有人仅在期权到期日有权行使权利)
执行价格 由招商银行定制
期限 3个月左右
合约起始日 由招商银行定制
合约到期日 由招商银行根据起始日及合约期限设定
履约清算日 合约到期日

2、交易价格:为买卖一份招商银行个人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报价方式为:左边为银行买入价,右边为银行卖出价,客户买入期权合约使用卖出价,卖出期权合约使用买入价。
3、交易时间:招商银行个人外汇期权合约买卖业务的交易时间从北京时间星期一早晨08:00至星期六凌晨05:00。招商银行有权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对交易时间进行调整。
4、委托指令:即时委托、挂盘委托、止损委托、撤单委托。客户卖出的合约只能是通过招商银行交易系统已经买入并成交的合约。
5、委托效期:委托指令成功投放后,委托指令将始终有效,直至委托成交、撤单或交易系统闭市。
6、招商银行有权随时调整期权合约的报价点差,并保留暂停报价的权利,且不因此承担任何责任。
7、每笔交易的起点金额为买入一个合约的价格。每笔交易委托的起点份数为1份,单笔委托最多可买入10000美元。

到期清算规则

1、客户通过招商银行交易系统买入外汇期权合约,系统将根据客户买入的期权合约份数和交易价格计算所需资金和费用,并及时从客户账户扣划相应款项。
2、客户通过招商银行交易系统买入并持有到期的期权合约,系统将在期权合约到期日自动进行履约清算,并于当日入账。
3、招商银行以在期权合约到期日当日北京时间14:00时东京外汇市场现货收市价格水平确定基准价格。
4、对于看涨期权,当(基准价格-执行价格)>0时,系统将自动计算合约所得,并于当日入客户账;当(基准价格-执行价格)<=0时,客户持有的期权价值为0。
5、对于看跌期权,当(基准价格-执行价格)<0时,系统将自动计算合约所得,并于当日入客户账;当(基准价格-执行价格)>=0时,客户持有的期权价值为0。

读书心得-中国股市的本质

参考书:《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欧美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是要把资源集中到民众手中,简单说就是让民众手里先有钱,包括通过证券市场赚钱。这是发达国家的股市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根源之一,因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是民富路线。

而中国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要尽可能多地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简单说就是让政府手里先有钱,包括通过股市融资(圈钱)。这种增长模式下,只有当货币持续海量供应溢出到股市的时候,股市才能走好。

也就是在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股市具有天然的藏富于民的功能;而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股市更多地体现出“输血”的功能。

而且,由于政府主要的投资需要以货币的超发为前提,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物价比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容易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在无形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即通过吸纳货币和股市下跌蒸发财富的方式来平抑物价。例如中国股市在过去20多年中,每当CPI低于1%甚至为负数的时候更容易上涨,而每当CPI接近或高于7%时就容易暴跌的原因。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xinjing